1977年,一个深刻而激荡的年份。
在李建昆的认知和理解中,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,与现实意义,犹在1978和1992之上。
凡事有因才有果。
一个社会的发展最离不开什么?
农业?工业?商业?土地?资源?
不,都不是。
首先必须是人才。
世纪之交时,国人才明悟这一点,诞生了那句警世良言——
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!
1977无疑是伟大的,可以说是它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,正是这一年恢复的高考,使得一大批优秀青年,由此成为民族进步的中流砥柱。
不光如此。
早前几个月前,还召开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科学大会,它不仅明确了科研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调子,更让无数老一辈学者,重拾做学问的信心,重获社会尊重。
但,有些老文化人吧,你尊重他,他不待见你……
高三(一)班班主任,魏东平,60年代初的高中生,高考失利后留校任教,直到现在。
在那年头还是学了点真东西的。
学校紧急启动辅导课后,被调到高考攻坚小组带化学。
这一阵忙得昏天黑地,偶然听说一个消息,今儿上午正好没课,说什么也得去班上瞧一眼。
来到教室门口,好家伙,要不要搞得这么密不透风,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什么秘密据点。
咚咚咚,咚!
三长一短,据说这是开门密码。
门果然打开一条缝,却没想到还有二次验证。
“谁?”就见一个黑脑壳在发问。
“老魏。”
“老魏是谁,我们班没这人。”
你他娘的再说一遍?
“我,魏东平!”
黑脑壳:“……”
虽然不在名单,但这得放行。
走进教室,望着同学们发愤图强的模样,魏东平深感欣慰。
这段时间忙着广施教育,却忽视对自己班学生的照顾。
“在抄什么呢,我瞅瞅。”
听说有人搞到一套很硬的复习资料,也不知道在哪搞的。
他随手拿起一个学生怀里的书,定眼一瞧……诶这!
怎么感觉比他们教师组的备课资料还全面。
“谁有化学书,给我看看!”
王山河举手,他就正在啃化学,决定了,考理科。
这样至少只缺语文和政治复习资料,要是考文科,还差历史和地理。
魏东平快步上前,接过书,拿起来仔细翻阅,眼神越发明亮。
好书啊!
重要的知识点全有,例题解析,通俗易懂。
他猛地合上书,查看出版信息,恍然大悟。
这就是教育系统里,现在传得沸沸扬扬的《数理化自动丛书》呀。
好个徐庆有,没藏着掖着,懂得分享,这思想觉悟,不愧是高干子弟。
魏东平左右一扫,倒没发现徐庆有人。
“同学们哪,看到你们这么认真,我很欣慰。这是一套好书啊,大家一定要熟背其中的知识要点,这对高考肯定大有裨益。
“同时,也要有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精神,要对你们班长心存感激,是他给了……”
“魏老师,我打断一下。”
有学生举手:“这书是王山河的,不是徐庆有的。”
“没错。”
有学生附和:“徐庆有那家伙,现在人影都见不着,听说带着钟……”这人顿住,小心翼翼看了眼李建昆,立马改口,“反正窝家里复习去了,哪管我们死活啊。”
李建昆和钟灵的关系,旁人虽然知道的不那么清楚。
但大家也不是傻子,起码看得出,早已越过一般男女同学的范畴。
魏东平:“……”
看走眼了呗?
这时,王山河发言道:“魏老师,书不是我的,李建昆的。”
不过没人当回事,以为他不稀得这个名头,怕麻烦。
就这么一人。
那总是你们其中一个的……魏东平看了看他,又瞅瞅李建昆,忽地长叹口气。
哎,最没指望的两个,拿到了最好的复习资料。
浪费呀。
“李建昆这书你的?”
既然王山河都这么说,你俩向来一条裤子穿……哦不对,王山河的裤子你穿不下。
要按正常情况,李建昆会否认,他也怕麻烦,以他的家庭条件,搞到这书,不合理。
但刚听老魏长叹一声,这货略有不爽,昂头道:
“怎么了?”
“不错!虽然你平时调皮捣蛋了点,但这件事做得很对,同学之间理应互相帮助,我相信咱们班只要继续保持这种刻苦劲头,总会有人考上大学的。”
顿了顿,魏东平语重心长道:
“人家会承你的情,这对于你来说,会是将来宝贵的人脉财富。”
要说话到这里,还算中听,但接下来一句,就让李建昆有点绷不住了。
“现在是关键时期,你和王山河就别再像以前一样,到处乱跑了……嗯,你懂我意思吧,同学们很需要这书啊。”
懂,书留在这,我和山河随便呗。
大爷的,哥们马上就回家!
“还有一件事,初试日期已经定下来,11月26号。采取就近考的原则,比如各公社的同学,就在公社初中考……”
此言一出,教室里一阵骚动。
它来了!
虽然不是正式高考。
初试。
这个年代高考独有的一种形式。
无他,报考人数太多了。
1977年的高考,否极泰来,一场绚烂的爆发,创下了这个国家“科举”史上的记录。
报考生超过2000万!
所谓初试,也叫文化水平审核,等于先要刷掉一拨。
一大拨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