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8章 难不住啊!
会场内,赵国良的一番发问,正好说中了李兆庆的心事。
一直以来,他都是广陵客车制造厂坚定的技术派,主张不惜一切代价引进国外先进技术,保持厂里在国内同行业技术领先的地位。
然而厂里一些老同志,对此却有不同的意见。
他们主张稳打稳扎,尽快将现有的技术变现再说。
这些老同志虽说有些已经退下去了,但在厂里的影响力不容忽视。
李兆庆刚刚调任不久,确实不好立刻推行自己的想法。
此时被赵国良这么一个外人、小年轻点破了厂里发展面临的桎梏,李兆庆自是感慨良多。
他这边默不作声,主席台的彭大宇可坐不住了。
“小赵同志是吧,你刚刚说了这么多,好像咱们广陵客车厂的领导干部,还没你懂似的……年轻人还是要脚踏实地,凡事要多看正面,夸夸其谈可不好。”
彭副局长的一番冷嘲热讽,让下面的与会人员不禁窃窃私语。
见场面有些混乱,韩勇就轻轻蹙了蹙眉。
他虽然也不喜赵国良这个小年轻的咄咄逼人,但彭大宇的一番指摘却更显突兀,也缺乏风度。
没办法,只能自己稍微救个场。
打定了主意,韩勇就挤出一个笑容道:“彭副局长说的有一定道理。小赵同志,不知道你能不能给咱们广陵客车厂提点好的建议?”
韩局长话音刚落,反应过来的李兆庆就笑着附和:“是啊,小赵同志对国内客车行业了解很深,这很不容易。我很想知道,你对这个行业未来的一些见解和判断。”
赵国良本来就没打算藏拙,于是很快将自己的观点娓娓道来。
其实他心里很清楚,90年代前几年,是国内客车行业的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,也是一流车企和二流企业的一个分水岭。
等过来这个阶段,步入到90年代中后期,国内自主品牌客车将开始逐渐崛起。
其发展速度之快、发展势头之猛,放在当下谁都想象不到。
在赵国良的记忆中,到90年代末,国内客车年产量将会达到二十万这个量级,比今年的产量翻了三番都出头。
就这,没算上微型客车的数量。
进入21世纪后,我国更是一跃成为世界客车生产大国,并且具备了成为客车强国的实力。
无论是在公路、旅游客车,还是公交车领域,国内的生产制造水平都已走在了世界前列。
在客车制造业高速发展的十年期间,新涌现出的客车企业和掉队的车企都很多。
总结下来,能否抓住眼下这几年的宝贵时间,是一个关键。
脑海中将国内客车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回顾一番,赵国良很快开始了自己的发言。
“近年来,不仅是我们广陵客车厂,国内客车制造企业其实都遇到了一些瓶颈。”
“究其原因,是市场内部自身的一系列调整和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,使得我国客车行业发生了一些变化。尤其是一些国际客车企业的加入,使得我们的市场从一味追求‘量’的优势,渐渐开始转变到追求‘质’的高度。这种情况下,各车企的销量都有所下滑,也就在情理之中。”
赵国良平心静气地阐述,让韩勇也不禁暗暗赞叹。
他没想到,今天这个座谈会随便点了第一个发言者,竟然会是这么个情况。
“然而在我看来,销量的降低其实只是暂时的。随着我国经济越来越好,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,旅游行业、公交产业的欣欣向荣,都会对客车制造行业产生积极的效应。”
赵国良的讲述还在继续,“只要我们的客车企业能尽早掌握核心技术,拿出更多更好的新产品,比如旅游观光车、机场接驳专用车等等,那市场是一定不用愁的……”
听到这里,李兆庆不禁暗暗点了点头。
确实,他们厂前些天就接到过一家大型机场的订单,向他们采购接驳使用的机场摆渡车。
这笔订单的数额十分可观,可惜广陵客车厂这边的产品达不到人家的要求,只能眼睁睁看着订单溜走。
“另外,除了提升核心技术之外,出口业务也将是未来我国客车行业一个不容忽视的增长点。像东南亚、拉美这样经济欠发达,但旅游产业兴盛的地区,都可以是我们主攻的市场方向……”
赵国良一五一十地将自己所了解的未来市场动向糅合一下,大概讲了讲。
当他说完之后,会场内再也没人质疑什么了。
就连彭大宇,也只能憋着不吭声——确实难不住啊!
赵国良刚刚的陈述,完全证明了他不是来耍嘴皮的,而是真的对这个行业有很深的认识和了解。
他的发言,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。
李兆庆更是当场表示,会后希望和小赵同志好好盘桓一番。
眼看着座谈会刚刚开始,气氛就达到了顶点,韩勇和彭大宇对视一眼,都有些无语。
宁州市代表团这边,顾立军、蒋光北二人都对赵国良的表现啧啧称奇。
夏兰集团的郑光明,更不是回身打量着赵国良,明显对他很感兴趣。
夏长春、毛若旺将这位郑总希冀的眼神尽收眼底,心中都有些后悔。
早知道不带国良来了!
这不,又被人给惦记上了呗?
可能是气势上被赵国良的发言给压了压,接下来座谈会上,会议主办方——广陵市机械电子工业局倒是没怎么继续为难宁州市代表团。
到郑光明发言的时候,全场的讨论声很快消失,所有人都全神贯注地看向这位郑总。
看到这一幕,赵国良也不禁生出感慨:这就是行业龙头企业的牌面啊!
郑光明的讲话中规中矩,大概讲了讲夏兰集团去年的各项数据。
其实这些数据即便他不讲,在座各个厂子的负责人也都能从各个渠道了解到。
去年夏兰集团继续保持空调行业榜首的地位,并且优势愈发明显。
几十个亿的产值,好几个亿的利润,放眼这个年代的制造行业几乎是没有对手。
郑光明越是说的轻描淡写,就更显示出夏兰集团的底气。
本来以为郑总的发言就这么平淡地结束,谁知道这位发言最后竟然提到了向阳机械厂和赵国良。
喜欢重生1992之我的工业时代请大家收藏:(www.59wxw.com)重生1992之我的工业时代59文学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