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到了刘大夏为首的大明清流的倒贴支持后,马林终于志得意满,打算南下大采购了。但在南下之前,马林特地让孔泰联络了京城的各地会馆。
所谓会馆,就是各省的士子进京赶考或者各地商人进京后,集中落脚的地方。这种地方一般由财力雄厚的商人们集体出资兴建,但对同样的读书人开放,甚至给予食宿优惠。至于为什么这么做?当然是人情投资啦!前来京城赶考的士子,起码是个举人,本身就是预备官员了。而一旦中了进士,起步最低就是七品县令啊。所以,修建会馆(也叫试馆),是一个很不错的人情投资买卖。
当然,除了优待那些同乡士子,做人情投资外,会馆本身也是各地商人在京城的联络中心。
而能够混到来北京会馆做生意,肯定是生意做大了,地方容不下了,所以来京城这个“龙潭虎穴”来试试水了……
另外,不是每个地方的人都能在京城开会馆的。一般而言,都是些富庶地方,或者有特产要卖到京城的地方,才会在京城开会馆。而穷困地方,是没什么商人有资本在京城开会馆的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,景德镇要卖瓷器到京城,湖州要卖丝绸到京城,这两地在京城肯定有会馆。另外,江浙一些富裕州府,也会在京城开办会馆。
反正,只要找到相应地区的会馆,肯定能联系上这个地区来京的商人,而且都是大商人……
而且,这些会馆,多半聚集在前三门(正阳门、宣武门和崇文门)外,以宣武门外居多,比较好找。
马林要南下采购物资,没有熟人是不行的。否则,会像没头的苍蝇一般乱撞,浪费时间。
所以,想要去各地采购特色商品,找个本地人合作是最好的。而到哪里找本地人?自然是相应的会馆啊……所以,孔泰被马林派去联络各地驻京商人去了……
南下前,孔泰去练习的第一批商人不是马林要去的南方的商人,而是张家口的北口商人……
为什么找张家口的商人?因为他们手里有马林很需要的商品——口碱……
口碱就是食碱,也叫碳酸钠。因为大明多半的食碱都是蒙古商人卖到张家口,再由张家口商人专卖往内地,所以又被称为口碱。
大明的食碱很便宜,口碱只需10文钱一斤。为啥这么便宜?因为这些碱都是蒙古牧民从盐湖边上随便捡的,不花成本……
说起来,蒙古高原上也是有不少盐湖的,但悲剧的是,高原上的盐湖,大部分都不是食盐为主的盐湖,而是不是产食碱,就是产芒硝(硫酸钠)。所以,古代蒙古牧民也很心累啊——明明有盐湖,就是不产食盐……只有少部分盐湖产盐,然后成为各部族你死我活地争夺的目标……
至于产食碱的盐湖,则被蒙古各部所嫌弃。好在,大明北方人以面食为主,发面需要用到食碱,需求不小。所以,蒙古牧民于是就去产碱的盐湖边上随便捡,或者冬天再冰面上刮碱霜(纯碱容易结霜),然后由草原上的行商拉去张家口卖给汉人商人。要不是,陆上运输成本高,恐怕口碱5文钱一斤都卖不到。而事实上,行商向蒙古牧民收购口碱时,价格就不到5文钱一斤……
而纯碱的作用是如此多,不管是玻璃制造,还是造纸,或者制造肥皂,都需要用到大量的纯碱。
虽然马林现在能够从埃及收购到产自开罗附近的碱旱谷的天然纯碱,但埃及人要的价格很贵,起码是大明价格的好几倍。而且,马林一直担心埃及被土耳其人攻占。到时候,供货肯定断绝。所以,马林提前想法子,打算开辟从大明进口纯碱的途径,避免被埃及人卡脖子,或者防止埃及那边因为战争断货……
……
本来,马林还打算大量订购硝石的。但是,商人们却表示——因为硝石是制造火药的主药原料,商品交易需要受到官服的管控。没有官方许可,不能所以大量订购。
无奈之下,马林只好去找正德和众大臣,寻求订购硝石。对此,大明君臣倒也没啥意见。反正,硝石在大明真不算什么稀罕物。而马林现在也算自己人,卖点硝石给马林真不是问题。
但马林要的是数量太大了,开口就要100万斤每年,把大明君臣给吓住了。倒不是说大明每年硝石产量没这么多,而是大明本身硝石消耗也很大啊。而且,还不是因为军队消耗大,而是做烟花爆竹消耗太大……
因此,大明内阁在和兵部商议后,同意每年卖给马林40万斤,也就是200吨,单价25文一斤。虽然和马林的预期有些差距,但是,也够马林用了。而且,未来马林会开发智利硝石,倒也不一定需要从大明购买太多硝石。
而且,从大明大规模购买硝石,除了价格便宜,也有为智利硝石的开发打掩护的意思在内。当欧洲各国看到北海国从大明大量进口硝石的事情后,就很难注意到智利那边大量出产硝石的问题了……
……
谈好了硝石和口碱两种大宗货物的供应后,马林就安心南下了。
而此时,孔泰也和前三门外的各地会馆里的各地商人商量好了,表示愿意出大价钱大量收购各地的稀罕货物和药材……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